进化论、人工智能和外星人
作者:wowo 发布于:2015-11-15 22:16 分类:技术漫谈
标题有点混乱,主要是最近看书有些杂,从而使一些由来已久的疑惑渐有开朗之势,故而在这儿胡言乱语一番。
一直以来,wowo对进化论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当然,到目前为止,进化论是对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发展、壮大唯一能解释得通的一个学说。但wowo坚信人类是进化论的一个例外,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从猿到人的那一段故事。
最近读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使自己对进化、自然选择、DNA等生物学词汇的理解,有了质的变化,总结如下:
进化的最初动力和基本单位,是“复制因子”。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基因(DNA),只是众多“复制因子”中的一种,不同的是,得益于当时地球的物理、化学等环境,它脱颖而出了,进而蓬勃发展了。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从微小的细菌,到参天大树,从一条鱿鱼,到高等的人类,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终其一生,忙忙碌碌,仅仅是为了这些基因的复制、传播。“我们”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除此之外,别无它义!
本文不打算对上面的总结做过多的解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自私的基因》。姑且不论这些理论和现实之间有多大差距,先假设它是合理的,我们问一个问题:
如果人工智能的梦想终于成真,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让你跳脱“生存机器”的束缚,让你的思想不朽,让你得以永生,你是否愿意?
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很遥远:如果你的腿坏了,医生可以帮忙换个假腿;如果你的眼睛坏了,医生可以帮忙换了假眼;如果你的大脑坏了,医生可以帮忙换个假脑;如果到最后的最后,你的身上不再有任何包含“复制因子”(基因)的生物组织;你是已死还是不朽?如果在某一个时刻,你闭上眼睛,你所有的记忆、智慧、思考,可以转移到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上,然后它睁开眼睛,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你永生了,是否很诱惑?
先假设你会同意,那么问题又来了:
你得以永生了,你的基因呢?是否意味已经“死去”?
这是不是存在一个悖论:进化的终点,既是“自身”的消亡?
似乎出现了一个悖论,这些“复制因子”驱使着它们的“生存机器”(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目标,竟然是抛弃它们自己?怎么消除这个悖论?除非上面我们假设的一些条件有些不成立,例如:
1)以“复制因子”为基本单位的进化,是一种不成立的推论。
2)人工智能的梦想永远不会成真。
3)就算梦想成真,也会保留“复制基因”这样的基本材料。
4)驱动人类向人工智能这个梦想前进的动力,并不是源于“复制基因”。
假设2和假设3,看似比较容易被推翻,就先忽略不表。对于假设1,如果您读过《自私的基因》,“复制基因”的概念实在是太让人心动了,就当它成立吧。剩下假设4了,wowo对它是相当有兴趣。
根据“复制因子”的理论,任何可以自我复制的事物,都是潜在的进化实体,例如演化出这个大千世界的双螺旋结构的DNA。就现状而言,DNA显然笑到了最后,除它之外,没有任何的结构胜出。没有例外吗?不一定。想一下人类“文化”传播的过程:自我复制;有传承;有变异;有消亡;有胜出;等等。它有没有可能是另一种正在快速进化的“复制因子”?
回到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会怀疑人类是进化论中的一个例外?大家都认同的一个观念是,人类和其它动植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有文化、有智慧、有思考能力。这个例外(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称作“觅母”),会不会就是症结所在?
如果是,“人工智能”的诱惑,“永生”的诱惑,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背后的推动力,是寄生于人脑中的“觅母”,它最终的获胜,和生命起源时,基因的获胜,没有任何区别!
那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人类有文化?或者换个问法,“觅母”为什么只寄生在人脑中?
也许,“外星人”早就来过,而且一直都在,因为它们正寄生于人脑中。为什么人类会被选中?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偶然而已!
原创文章,转发请注明出处。蜗窝科技,www.wowotech.net。

评论:
2018-04-24 18:04
2017-04-02 12:17
1.复制因子的目的(或者寄主存在的目的)
《自私的基因》从基因的角度解读进化论。复制因子推动了进化论,但是并没有说复制因子的目的是为了一直复制基因。从人的平均寿命延长来说,复制因子的目的有可能就是找到永恒的载体。
2.人类是复制因子的唯一载体或者最优秀的载体。
书上并没有这个论断。蟑螂也是载体啊。
》复制因子的目的有可能就是找到永恒的载体。
即便最终人类真的走向灭亡,复制因子只是剔除了这个可能性而已。蟑螂会延续下去啊。
》如果在某一个时刻,你闭上眼睛,你所有的记忆、智慧、思考,可以转移到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上,
》然后它睁开眼睛,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你永生了,是否很诱惑?
上面这种行为等同于我们现实中的自杀,复制因子并不会阻止啊。
自杀本身就是为了淘汰不良基因的方式啊。
人类灭亡,不等于,复制因子不能继续啊。只是人类这条路证明是错误的。
3.人类出现的偶然性。
》大家都认同的一个观念是,人类和其它动植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有文化、有智慧、有思考能力。
这个 大家 只包括我们大部分人类,并不是所有人类,更不代表所有生物体。
智慧这个词本身就很难给一定定义的。所以人出现并不会多困难的事情。跟其他生物应该是同一概率的。
如果你说的是人创造人类社会的这件事很神奇的话,,从人类发展到现在经历的几亿年,在我认为总该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了。
如果你说的是为什么只有认为发展到这个地步。蟑螂也发展了他的地下事业。以蟑螂的视点看,他们也觉得他们不可思议。细菌也觉得他们发展的不可思议啊。植物也觉得不可思议啊。
这个世界可以没有人类,但是不能没有植物吧。
wowo把人类抬到了太高的位子。人发展到现在唯一凭借的是不可比拟的破坏性。人还是动物的范围。即便人自己把自己划分到高级动物的范畴。这也只不过去人自己这么觉得。
对复制因子来说,有意义吗?
2017-02-04 16:58
2015-11-16 13:01
进化论的确是有点让人难以相信,主要是因为好像从猿到类人猿,突然变成一种智慧生物,甚至是从微生物开始慢慢进化而来世间万物,不过历史如此之长,以万亿年的时间长度,每一次亿分之一的突变,进化的可能性也是有可能会造就如今的丰富的社会形态(说到这里,对未来几百年,几千年,几亿年后的生活异常感兴趣)。
wowo描述的:“如果在某一个时刻,你闭上眼睛,你所有的记忆、智慧、思考,可以转移到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上,然后它睁开眼睛,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你永生了,是否很诱惑?”这是相当的有诱惑,暂且不管永生后是什么样的,至少在得不到永生前,生物的内在需求里就有永生的欲望。生物的基本需求:生存,生长,继而永生(不想灭亡)。
至于外星人,我一直觉得可能真的有外星人曾经在某个阶段来推进了一下人类这个物种的进化,纯属个人臆测。
2015-11-16 13:27
它什么都不是,仅仅是一些偶然。
在亿万年前的那个原始汤中,各种原子、分支在里面游荡、碰撞,偶然的机会,组合成了一些具有复制能力的片段(想象一下DNA的双螺旋)。
当物质丰富的时候,这些片段在汤里面无忧无虑的copy自身,组成一些更大的分子。直到某一个临界点,物质不再那么丰富,用于copy自身的组件变得越来越匮乏,竞争出现了,各种复杂的机制也出现了。
比如,偶然的机会,出现了一些可以分解对方的分子组合,这些组合就会快速的copy,数量大增。而被分解的一方,数量会渐少。
与此同时,出现一些可以合成“蛋白质”的组合,这些组合用蛋白质包裹、保护自身,以避免被分解,它们的数量又可以增加。
等等,等等,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是无意义的,DNA也是无意义的。
如果DNA传承的是信息,那大爆炸前的那个奇点,会有什么信息呢?或者说爆炸本身就是信息?可能从整个宇宙的角度看,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想多了可能会觉得大脑短路,呵呵。之所以在这里写下来,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某一个时段的突发奇想而已,权当娱乐,不必当真^_^。
Daniel提到的书,我也没有看过,要尽快找来读读,谢谢推荐哈~~
2015-11-16 14:18
看来《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一定要尽快看看了,最近对这些内容兴趣异常浓厚,对这个角度的结论,“生命是无意义的”有比较大的疑惑,需要脑补脑补,我总觉得这里说的“无意义”不应该是贬义的,消极的,可能更多表示的意思是无差别的,与世间万物无异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是偶然诞生的产物?
“意义”这个词我一直觉得是众多词汇里最难说清道明的一个词,往往需要上升到哲学的层次上来讨论吧(例如或者有什么意义,xxx有什么意义......),这个方面大脑更容易短路,一不小心可能会把自己引爆(好多大哲学家的结局都让人悲伤)。
不知wowo除了这本书外,还有别的相关的书也推荐给我们几本吗?
2015-11-16 15:10
关于人工智能,其实我关注的不多,之所以本文用这个词,纯属一时兴起。因为从工程师的角度,人工智能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其演化路径应该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现在还刚刚处于物联网的起步阶段,路还远…
至于其它这方面的书籍,我觉得史蒂文·温伯格的《宇宙最初三分钟》,以及他的散文集: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都值得一看。
还有现在正火的计算机奇才史蒂夫·沃尔夫勒姆(Mathematica的作者)写的《一种新科学》,也挺有意思。
功能
最新评论
- wangjing
写得太好了 - wangjing
写得太好了! - DRAM
圖面都沒辦法顯示出來好像掛點了。 - Simbr
bus至少是不是还有个subsystem? - troy
@testtest:只要ldrex-modify-strex... - gh
Linux 内核在 sparse 内存模型基础上实现了vme...
文章分类
随机文章
文章存档
- 2025年4月(5)
- 2024年2月(1)
- 2023年5月(1)
- 2022年10月(1)
- 2022年8月(1)
- 2022年6月(1)
- 2022年5月(1)
- 2022年4月(2)
- 2022年2月(2)
- 2021年12月(1)
- 2021年11月(5)
- 2021年7月(1)
- 2021年6月(1)
- 2021年5月(3)
- 2020年3月(3)
- 2020年2月(2)
- 2020年1月(3)
- 2019年12月(3)
- 2019年5月(4)
- 2019年3月(1)
- 2019年1月(3)
- 2018年12月(2)
- 2018年11月(1)
- 2018年10月(2)
- 2018年8月(1)
- 2018年6月(1)
- 2018年5月(1)
- 2018年4月(7)
- 2018年2月(4)
- 2018年1月(5)
- 2017年12月(2)
- 2017年11月(2)
- 2017年10月(1)
- 2017年9月(5)
- 2017年8月(4)
- 2017年7月(4)
- 2017年6月(3)
- 2017年5月(3)
- 2017年4月(1)
- 2017年3月(8)
- 2017年2月(6)
- 2017年1月(5)
- 2016年12月(6)
- 2016年11月(11)
- 2016年10月(9)
- 2016年9月(6)
- 2016年8月(9)
- 2016年7月(5)
- 2016年6月(8)
- 2016年5月(8)
- 2016年4月(7)
- 2016年3月(5)
- 2016年2月(5)
- 2016年1月(6)
- 2015年12月(6)
- 2015年11月(9)
- 2015年10月(9)
- 2015年9月(4)
- 2015年8月(3)
- 2015年7月(7)
- 2015年6月(3)
- 2015年5月(6)
- 2015年4月(9)
- 2015年3月(9)
- 2015年2月(6)
- 2015年1月(6)
- 2014年12月(17)
- 2014年11月(8)
- 2014年10月(9)
- 2014年9月(7)
- 2014年8月(12)
- 2014年7月(6)
- 2014年6月(6)
- 2014年5月(9)
- 2014年4月(9)
- 2014年3月(7)
- 2014年2月(3)
- 2014年1月(4)
2024-03-18 18:03
我倒是认为基因并不独特,基因也只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复制的是信息,变异的是信息,传播的是信息,消亡的也是信息。基因携带的信息目前只能由某些细胞读写,人类暂时只能分析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人类彻底掌握了基因解析、修改的技术,说不定还能诞生出新的、取代基因的信息载体,促进人类的二次进化。
最能接近永生的还是信息,而不是人类及人类的基因。或许碳基的人类会灭绝,取而代之的是硅基的机器甚至更优的结构,但某种源于人类的信息总是“延续”下来了。
我也认为“手断了换机械臂”的忒修斯之船的场景只能延长人类个体的寿命,做不到永生。就像操作系统虽然能不断滚动升级,但某些“技术债”,比如兼容性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最终被更优的方案取代。同样的,人类个体也很可能会面临升级成本越来越大,最终无法升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