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owerShell中使用Vim
作者:wowo 发布于:2014-6-18 11:41 分类:软件开发
闲来无事,买了一个Win8系统的小平板,带键盘,准备打造成专门用来写博客的工具(本文就是用它写的第一篇)。捣鼓一圈之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用什么看代码。在PC时代,习惯了Linux命令行的方式,一般都是Windows系统+VMWare虚拟机+Linux系统+Vim+SecureCRT,但是这个庞大配置,显然不适合小平板。于是蜗蜗就打起PowerShell的主意了。
蜗蜗想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命令行的环境,加上Vim工具。而微软在WIN7、WIN8时,就在系统中集成了一个Shell工具----PowerShell,这个工具虽然没有Linux系统的Shell强大,但相比Windows的Command Line,还是强大不少。那是否可以利用它呢?答案是肯定的。
标签: vim win8 powershell
基本电路概念之(二):什么是电容?
作者:linuxer 发布于:2014-6-17 19:48 分类:基础学科
我儿子对电路板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每次周末加班的时候,他总是恳求我带他一起到公司,就是为了能够看一看电路板、看一看电路焊接过程。为了不影 响工作,我只能是找一些废旧的电路板,加上从蜗窝同学那里搜刮来的电烙铁给小朋友进行电路焊接演示。废旧电路板上有不少的器件,于是问题少年的问题就来 了,芯片里面有什么?电路板是几层的?电容的内部结构是什么?……于是乎钳子、起子、剪刀等工具不断的登场,我们家里就是一片狼籍,各种电子元件支离破 碎……
其实打开一个普通的电解电容,里面的结构很简单,两个铝箔,一个绝缘纸卷在一起放到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中,两个铝箔引出电容器的两个引 脚。那么它的具体功能是什么呢?当然,给小朋友解释很简单:就是用来存储小电子的,不过作为工程师,我们当然不能那么肤浅,本文的主题就一个:详细描述电 容的概念。
作为一个“数学控”,不拽上点数学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section 2描述了理解后续内容需要的数学基础,理解这个章节的内容需要单变量微积分和基本向量的知识。如果阅读者觉得痛苦,那么不要犹豫,直接跳过这个章节。 section 3描述了一些物理学的基础,如果这也不是你的菜,那么我建议你记住计算平板电容之间电场的公式即可,其他的可以无视。section 4主要描述电容的概念,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标签: 电容
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一):The Memory Hierarchy
作者:linuxer 发布于:2014-6-16 19:54 分类:基础学科
一、前言
最近一个问题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学习电子工程的机械师如何称为优秀的程序员?(注:本文作者本科学习机械设计,研究生 转到电子工程系学习,毕业后却选择了系统程序员这样的职业)。经过思考,我认为阻挡我称为一个优秀程序员的障碍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自然辩证法告诉我 们: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她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从业十余年,阅code无数,但计算机的理论不成体系,无法指导工程面具体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计算机科学博大精深,CPU体系结构、离散数学、编译器原理、软件工程等等。最终选择从下面这本书作为起点:
本文就是在阅读了该书的第六章的一个读数笔记,方便日后查阅。
标签: Memory Hierarchy cache 存储体系
vim使用技巧摘录
作者:wowo 发布于:2014-6-10 16:16 分类:Linux应用技巧
平时读代码、写程序都是在vim(Vi Improved)下进行,总结了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技巧,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注:这些技巧只是蜗蜗比较喜欢,写在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备份(以后换系统了,直接贴进去就可以了)。而每个人的习惯都不一样,因此仅供大家参考。
Linux电源管理(5)_Hibernate和Sleep功能介绍
作者:wowo 发布于:2014-6-10 16:11 分类:电源管理子系统
Hibernate和Sleep两个功能是Linux Generic PM的核心功能,它们的目的是类似的:暂停使用——>保存上下文——>关闭系统以节电········>恢复系统——>恢复上下文——>继续使用。
本文以内核向用户空间提供的接口为突破口,从整体上对这两个功能进行介绍,并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分析它们的实现逻辑和执行动作。
顺便感概一下,虽然这些机制在Linux系统中存在很久了(类似的概念也存在于Windows系统中),但以蜗蜗的观察,它们被使用的频率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在PC上,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选择直接关闭系统。阴错阳差的是,在很多嵌入式设备中,设计者会利用Sleep机制实现热关机功能,以此减少开机的时间。
标签: Linux PM STD STR wakeup_count
Device Tree(三):代码分析
作者:linuxer 发布于:2014-6-6 16:03 分类:统一设备模型
Device Tree总共有三篇,分别是:
1、为何要引入Device Tree,这个机制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请参考引入Device Tree的原因)
2、Device Tree的基础概念(请参考DT基础概念)
3、ARM linux中和Device Tree相关的代码分析(这是本文的主题)
本文主要内容是:以Device Tree相关的数据流分析为索引,对ARM linux kernel的代码进行解析。主要的数据流包括:
1、初始化流程。也就是扫描dtb并将其转换成Device Tree Structure。
2、传递运行时参数传递以及platform的识别流程分析
3、如何将Device Tree Structure并入linux kernel的设备驱动模型。
注:本文中的linux kernel使用的是3.14版本。
标签: 设备树
功能
最新评论
- bngvfzkblj
大话西游丝路传说一条龙www.81uv.com9155155... - bngvmdwirj
征途永恒之塔一条龙www.a3sf.com776356990... - luc
keventd_wq 从2010 年就变成 system_w... - linux-fan
一、前言 1、推迟到top half执行完毕 ->... - 内核菜鸟
感谢分享 - deven
@一个网友:从数据结构定义就能知道肯定不支持大页
文章分类
随机文章
文章存档
- 2024年2月(1)
- 2023年5月(1)
- 2022年10月(1)
- 2022年8月(1)
- 2022年6月(1)
- 2022年5月(1)
- 2022年4月(2)
- 2022年2月(2)
- 2021年12月(1)
- 2021年11月(5)
- 2021年7月(1)
- 2021年6月(1)
- 2021年5月(3)
- 2020年3月(3)
- 2020年2月(2)
- 2020年1月(3)
- 2019年12月(3)
- 2019年5月(4)
- 2019年3月(1)
- 2019年1月(3)
- 2018年12月(2)
- 2018年11月(1)
- 2018年10月(2)
- 2018年8月(1)
- 2018年6月(1)
- 2018年5月(1)
- 2018年4月(7)
- 2018年2月(4)
- 2018年1月(5)
- 2017年12月(2)
- 2017年11月(2)
- 2017年10月(1)
- 2017年9月(5)
- 2017年8月(4)
- 2017年7月(4)
- 2017年6月(3)
- 2017年5月(3)
- 2017年4月(1)
- 2017年3月(8)
- 2017年2月(6)
- 2017年1月(5)
- 2016年12月(6)
- 2016年11月(11)
- 2016年10月(9)
- 2016年9月(6)
- 2016年8月(9)
- 2016年7月(5)
- 2016年6月(8)
- 2016年5月(8)
- 2016年4月(7)
- 2016年3月(5)
- 2016年2月(5)
- 2016年1月(6)
- 2015年12月(6)
- 2015年11月(9)
- 2015年10月(9)
- 2015年9月(4)
- 2015年8月(3)
- 2015年7月(7)
- 2015年6月(3)
- 2015年5月(6)
- 2015年4月(9)
- 2015年3月(9)
- 2015年2月(6)
- 2015年1月(6)
- 2014年12月(17)
- 2014年11月(8)
- 2014年10月(9)
- 2014年9月(7)
- 2014年8月(12)
- 2014年7月(6)
- 2014年6月(6)
- 2014年5月(9)
- 2014年4月(9)
- 2014年3月(7)
- 2014年2月(3)
- 2014年1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