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谈(1)_《乌合之众》摘录

作者:wowo 发布于:2014-4-19 18:44 分类:技术漫谈

1. 前言

这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关注、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关系到这个民族的兴衰。蜗蜗并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也自知以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并无资格讨论这个问题。之所以写《教育漫谈》这一系列的文章,只是想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供大家讨论。

蜗蜗是一个ITer,平时也会参与公司技术人员招聘的事情。而提起招聘,难免会和同事谈论起教育问题,因为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非常困难。蜗蜗认为,在技术行业中,合格的ITer的标准是很简单的:喜欢自己的工作、有自我荣誉感、认真、负责。

喜欢自己的工作,才能开心工作;
有自我荣誉感,就会尽力把事情做好,不能接受自己糟糕的产出;
认真、负责,就能做好任何事情。

蜗蜗相信,具备上述特质,就算技术基础再差,都能做好事情。但现实很残酷,经过我们教育体制出来的人,很少能具备这些特质。然后有一天,无意中看到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有关教育的一段话,蜗蜗感触颇深,下面就摘录一些,就当作《教育漫谈》系列文章的引子吧。

2. 《乌合之众》摘录

《乌合之众,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是法国人勒庞所著,于1895年出版,是一本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但其中几页有关法国当时教育弊端的总结,放到当前的中国,一点都不过时。所以蜗蜗就很郁闷:一个一百多年前都已经被分析的非常透彻的反面教材,为什么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大行其道?

为什么?蜗蜗无法回答,只能摘录其中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讨论。

前公共教育部长朱勒·西蒙先生写道:"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得好,模仿也出色——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惟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但是这种制度的危险要比这严重得多,它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法国的学校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在这个行当上取得成功,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的主动性。这种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忿忿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在最高层,它培养出一群轻浮的资产阶级,他们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着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视同天道,却又时时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被选中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肯定有大量心怀不满的人。他们随时会参与任何革命,不管它的头领是谁,也不管它有什么目标。可以说,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

……

也许人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会认为,继续接受我们古典教育中的全部弊端,尽管它只能培养出心怀不满和不适应自己生活状况的人,但是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毕竟能够提高智力水平。但是它真能提高这种水平吗?不可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教科书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参考工具,但长久把它们放在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用处。

……

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而法国年轻人恰恰在最能出成果的年纪,被剥夺了所有这些宝贵的接触、所有这些不可缺少的学习因素,因为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一直被关在学校里,切断了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对于世间的人和事,对于控制这些人和事的各种办法,不可能得到鲜明而准确的理解。……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这里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在规定的某一天,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一个答辩团,在连续两小时的时间里,怀着对科学家团体,即一切人类知识的活清单的敬畏,他们要做到正确——对这种事所抱的期望实在太过分了。在那一天的那两个小时里,他们也许正确或接近正确,但用不了一个月,他们便不再是这样。他们不可能再通过考试。他们脑子里那些过多的、过于沉重的所学不断流失,且没有新东西补充进去。他们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们继续成长的能力枯竭了,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个筋疲力尽的人。他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工作也许还算本份,但仅此而已。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生活。……

原创文章,转发请注明出处。蜗窝科技,www.wowotech.net

标签: 教育 乌合之众 招聘

评论:

Ash
2014-12-24 20:33
你们看书真仔细。。我就只记得群体无意识。
另外@foiron我觉得这是个关于教育的本质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本质是如<大学>所说: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看吧,这帮官老爷本来就没指望我们个性鲜明,创力丰富的。
wowo
2014-12-24 22:38
@Ash:多谢Ash的热心回复。看得懂的人还是很多的,但要改变谈何容易。希望每一个认同这些理念的人,尽力坚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老三
2014-05-04 15:08
这是1895年就完成的书啊,真难以想象这个人的远见,不知道何时才能改变
蜗蜗
2014-05-05 14:12
@老三:这一点上应该和远见没关系,可能那时候法国的情况类似。不过无论如何,这家伙都很推崇德国的教育体制。
foiron
2014-07-21 14:47
@蜗蜗:这本书我也有一本,我当时惊叹于书中的内容,跟我们现在的现实是那么的吻合。平庸的教育泯灭了个体的个性,也就抹杀掉了创造力。我很好奇这本书居然在国内可以出版,按道理应该被禁才对。可能是国人看书的人太少了吧,即使有一本好书,也没有人会读的。
蜗蜗
2014-07-22 16:09
@foiron:或许真的像某前任说的那样,民智不开,所以政府也无能为力。正像书中讲述的那样,狂热的“乌合之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那些伟人只是顺势而为。所以,是否应该被禁,还真说不明白。
vincent
2015-05-26 15:53
@老三:确实不是百分百跟远见有关,不是说:历史虽然不是镜子,但是也是开了又落的花。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在大航海前几大文明互不相通,但是他们的发展轨迹又是何等相似。通过借鉴历史可以让我们走很多弯路,可是我们却偏偏热衷于摸石头。历史三峡何时能走出去?!古老的民族所承受的苦难已经够多了。。。。。。
vincent
2015-05-26 15:54
@vincent:说跑偏了,不好意思
wowo
2015-05-26 16:58
@vincent:哈哈,淡定~~~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13-2015 蜗窝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emlog